行业新闻

搜索:

二级分类:

广州西关的符号记忆

西关到底指什么区域?
        一说起老广州,我们印象中总会体会提到西关。似乎是广州老城的代表,广州城之西,位置西关。在广州尚有城墙之时,以东关、西关、南关和北门以区别城外的方位。

        清末民初,荔湾区分三部分:西关、荔枝湾、西村。这三处在 1921 年民国十年以前属南海县管辖。直到上世纪 20 年代民国政府公布《广州市暂行条例》规定广州市的西关地区的具体范围是指今人民路以西,六二三路以北,荔湾湖以东的区域。这是官方第一个对西关区域进行定义。而在文中所讨论的西关范围是:广州市荔湾区政府在 2003对西关的范围作了明确划分:北至中山路(含陈家祠),东至人民路,西南至珠江围合成 536 公顷的区域。

 

 


西关的符号记忆要素

符号记忆涵盖了物质符号记忆和非物资符号记忆两个部分,这两种符号记忆要素并不会完全割裂单独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比如我们可以通过非物质符号记忆中的地名了解物质符号记忆中的标志物。

 

物质符号记忆要素

在今广州城市快速发展中,或许只有西关地区才能看到广州千年的历史脉络,历史的因缘际会在此构成独特的景观,代表岭南遗韵的荔枝湾,百年商埠的十三行,熙熙攘攘的骑楼街,至尚欧风的沙面岛,近代风情的沿江路,这些区域构成了西关地区的独特风貌,也是广州的城市记忆,像一卷长卷缓缓叙述广州千年的城市发展历史。

(一)荔枝湾

荔枝湾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直是有名的消暑游乐之地。今天的荔湾区得名于荔枝湾。荔枝湾有新旧之分。旧者位于荔湾路驷马涌彩虹桥附近,是荔枝湾故址。新荔枝湾指位于龙津路到多宝路一带,即泮塘周围的(上、下)西关涌,从清末起被称为新荔枝湾。如今的“荔枝湾”,多指后者。

 

 


(二)十三行

随着外国商人在华的权力逐渐变大而在不断变化,十三行建筑形式建筑风格从传统的中式慢慢受到西方建筑形式影响,直至后来出现西方殖民地式样的外廊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业对城市风貌的影响。今天的“十三行路”是民国时开辟的,保留下“十三行”的名称,供后人纪念这段历史。建国后,这里建立起华南土特产交流会,后又改成文化公园,今聚集了多家大型的服装批发市场和电子商品批发市场。时隔 100年后,今天的十三行又是摩肩接踵,商业繁华,只是短短的老街没有留下当年的痕迹,只有以前的街道名:故衣街、打石街、杉木栏街、装帽街,可以想象当时这里万国衣裳,货如轮转的情形。

 

 

(三)沙面
        沙面原来是珠江冲击而成的沙洲,位于珠江白鹅潭畔。清代中叶,是广州三道海防线中的最后一道。同时又是当时达官贵人、文人骚客寻欢作乐之地。但是在广州人的记忆中,沙面岛最深刻的影响是 1861年被英、法作为租界的存在。
       
        鸦片战争期间,十三行被严重破坏,英法两个借口“恢复商馆洋行”,向清政府强租沙面。由于其处于与城市隔离开来的独特的位置和自身为租界的独特性质,沙面的规划建设完全独立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并采用西方的模式进行。

 

 

 

1996 年,沙面岛整体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沙面岛的良好管理和建设,在文化层面上,加深了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也向国人展现了西方的建筑样式、文化等。也成为广州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四)沿江西路
        民国后,当时的城市建设者认为城墙是城市发展的桎梏,于是兴起了拆城运动。1920年前后,民国政府拆完江边城墙后填江造堤,建起长堤大马路。汇聚了那个年代最新式的酒店、百货公司和娱乐场等,江边一带日益繁华,成为广州的“外滩”。1932 年后在长堤外加一道新堤,东连海珠石,西街黄沙大道,定名为新堤大马路,1981 年改为沿江西路。

        位于西关范围内的沿江西路(人民中路以西),有粤海关的鼎盛与衰落;有塔影楼的耸立与孤独;有沙基纪念碑的驻立与沉重;有南方大厦的巍峨与倾颓;这短短不到 500 米的道路之间,承载着广州几代人的记忆,也见证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

 

 

 

——————          THE END          ——————

返回列表